文丨谢奎
在军旅作家梁庆才的长篇纪实文学《以国家的名义——中国未成年司法保护调查报告》中,第三章“隐秘的角落”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精准而无情地剖开了社会肌理中那些暗藏的伤痛与罪恶。这不仅仅是一章文字的堆砌,更是一次心灵的震颤,让读者在泪水中反思,在愤怒中觉醒。
隐秘的角落,罪恶的温床“不是每一个孩子,都能在阳光下幸福成长。”开篇的这句话,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,瞬间将读者拉入了一个充满哀伤与绝望的世界。家,这个本应是最温暖的港湾,却成了某些孩子噩梦的开始。书中详细记录的案例,如江苏无锡的小萱,一个年仅七岁的女孩,在亲生母亲的长期虐待下,遍体鳞伤,手指因长期咬噬而无指甲,冬日里用没有指甲的手洗衣服,那份痛楚与无助,让人心如刀绞。
“小女孩浑身弥漫性大面积挫伤,尤其以臀部及四肢最重,臀部见多处条状中空性皮下出血,精神状态不佳。”法医的检验鉴定,字字泣血,句句锥心。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孩子身体伤害的描述,更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一次猛烈撞击。我们不禁要问,是什么让一位母亲能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下此毒手?是生活的压力,还是人性的扭曲?
展开剩余74%爱与痛的边缘,司法之光在“隐秘的角落”中,司法成为了一束穿透黑暗的光。书中记录的每一个案例,从发现到介入,再到最终的司法审判,都展现了我国未成年司法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努力。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检察院的“惠佑·未检”平台,如同一个守护天使,及时接收并处理每一条关于未成年受害的线索,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孩子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。
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时候,我的内心真的是五味杂陈。”未检女检察官徐静超的话语中,透露出的是对受害孩子的深切同情和对罪恶的无比愤怒。她拉着被虐小女孩的手,那一刻,她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,更是孩子们心灵的抚慰者。这种爱与痛的交织,让司法不再冰冷,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。
家暴的轮回,反思与觉醒书中引用的案例,无一不在揭示一个残酷的现实:家暴,这个隐形的杀手,正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轮回。从亲生母亲与同居男友折磨致死十岁女儿的案例,到山西运城继父与生母联手杀害十岁男孩的悲剧,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对心灵的一次重击。是什么让这些父母能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孩子?是教育的缺失,还是道德的沦丧?
“如果用‘人类’来称呼这样的母亲,可能有点侮辱‘人类’这个词。”上海社会科学院姚建龙教授的愤慨之言,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。家暴,绝不是家事,而是社会之痛,国家之殇。我们必须认识到,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孩子,更是国家的未来。家门之内,不能成为儿童保护的盲区。
金句闪耀,照亮前行之路在“隐秘的角落”中,不乏令人深思的金句。“你的儿女,其实不是你的儿女,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。”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这句话,如同一股清流,冲刷着我们内心的尘埃,让我们重新审视亲子关系的本质。亲子之间,应是爱与尊重的传递,而非暴力与控制的循环。
“我们经常讲一句话,就是不要认为‘可怜天下父母心’,这句话害了很多人。”姚建龙教授的这句话,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。它提醒我们,不能盲目地以“爱”之名行伤害之实,更不能以“家事”为由逃避法律的制裁。
守护未来,让爱照亮每一个隐秘的角落读完“隐秘的角落”,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那些被家暴的孩子,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无助,他们的身体上布满了伤痕与痛苦。但正是这些案例,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守护未来的决心。未成年司法保护,不仅仅是一项法律制度,更是一种社会责任,一种人性关怀。
让我们携手同行,在这场破暗寻光的战斗中,为每一个孩子撑起一片蓝天。让爱与希望的光芒穿透每一个隐秘的角落,让家成为真正的避风港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幸福成长。守护未来,从我做起,让爱照亮前行的路!
☆ 本文作者简介:谢奎,男,汉族,1977年5月出生,四川人,中共党员、法学硕士、三级高级检察官。从事检察工作20余年,历经刑事检察、民事检察、未成年人检察等多岗历练,现任阆中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、检察长。先后被评为“四川省反假币工作先进个人”“南充市依法治市先进个人”,被南充市政府、南充市检察院各记三等功一次。在《政法论坛》《四川检察》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,撰写的未成年人犯罪调研被《参政内参》采用,主办和参办的多起疑难复杂案件工作经验被最高检、省检察院报道,长期聚焦涉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研究,在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、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方面有较深实践经验。原创文章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
编辑:易书生
发布于:北京市手机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