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自带光环的“顶流”,竟让见惯风浪的郑晓龙导演连呼“破天荒”,这事儿细琢磨,颇有些意思。
《藏海传》研讨会上,郑导这两声“委实没想到”,可不是寻常的应酬辞令。
按常理说,复仇剧、庙堂权争戏码,在荧屏上已是老生常谈。
可偏偏《藏海传》就这么异军突起,不仅一举拿下国内观众的心,连带着港澳台也跟着一头扎了进去。
缘何至此?
有人归功于剧情扣人心弦,节奏紧凑明快。
这些固然是加分项,但更关键的,恐怕还得落在那演员肖战的演绎之上。
一提到肖战,就绕不开那个颇具争议的“流量”二字。
流量明星挑大梁,这事儿本身就自带话题性。
一部分人先入为主,觉得流量就是原罪,演技必然捉襟见肘;另一部分人则认为,流量亦是资本,能为剧集带来可观的关注度。
双方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。
然而,这次的《藏海传》似乎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。
郑晓龙坦言,起初他对肖战的印象,或许也囿于“流量”的框架之内。
但剧集播出后,他赫然发现,肖战饰演的“藏海”,着实令人刮目相看。
能让人过目不忘,这绝非虚言。
观众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,演得是否到位,心里自有一杆秤。
肖战能将“藏海”这个刻画得入木三分,仰仗的绝非徒有其表,而是真刀真枪的演技。
这就引出一个颇堪玩味的问题:我们是否过于热衷于给人贴标签了?
一瞧见“流量”,便自动屏蔽掉其他可能性。
这背后,实则是一种颇为取巧的思维惯性。
试想一下,一个演员,能够跻身“顶流”之列,必然有其独到之处。
单凭资本硬捧,抑或营销造势,或许能风光一时,但绝难长久立足。
真正能让观众买单的,终归还是作品本身,还是那份实打实的演技。
《藏海传》的走红,在某种程度上,也折射出观众审美趣味的变迁。
如今大家追剧,愈发注重品质,愈发追求深度。
那些徒有其表、缺乏内涵的“花架子”,已然越来越难以博得观众的青睐。
近些年,影视圈呈现出一个颇为显著的趋势:观众不再一味地盲目追星,而是更加看重演员的专业素养。
这种转变,于整个行业而言,无疑是一件幸事。
它能倒逼演员精进演技,也能让更多怀揣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崭露头角。
当然,或许会有人觉得,《藏海传》的成功,对于已然身处顶峰的肖战而言,不过是锦上添花之举,毕竟他已是万众瞩目的顶流。
但我认为,这种看法未免有些短视。
要知道,肖战此番赢得的,不仅仅是观众的认可,更是诸如郑晓龙这般行业翘楚的赞赏。
这其中的意义,可就非同一般了。
这意味着,他成功摆脱了“流量”的束缚,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与肯定。
这份肯定,能为他拓宽更广阔的表演空间,能让他有机会去挑战更多元化的。
这才是《藏海传》带给肖战的最大价值所在。
更进一步来说,这件事也给咱们提了个醒:切莫轻易地否定任何一种可能性。
流量明星,亦可身怀绝技;商业大片,亦可蕴含深度;通俗文化,亦可具备价值。
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“流量明星演技不行”时,是否忽略了演员自身的孜孜以求和默默耕耘?
归根结底,评判一个演员的优劣,不应仅仅着眼于其是否自带“流量”,更应关注其表演,关注其是否能触动人心弦。
时至今日,《藏海传》的爆火,已然不仅仅是一部剧的成功,更是一次观念的革新。
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了“流量”的价值,也让我们看到了演员肖战身上所蕴藏的更多潜能。
肖战的“登顶”之路,道阻且长。未来的他,又将带来怎样的惊喜?拭目以待便是。
手机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