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25日,由上海市人民政府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(WDCC2025)在黄浦区局门路689号启幕。
惟新求新是设计的灵魂。而青年时期是创意灵感迸发的高峰期。青年创意设计人才是上海建设“设计之都”的宝贵资源。
根据上海市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总体部署,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首次推出“U35”青年设计人才计划,发掘扶持一批35周岁以下的青年创意设计人才。中国先锋服装设计师王逢陈、同济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徐烨等知名设计师均入选首批“U35”青年设计人才名单。
与大家对“设计师”的固有印象不同,此次入选“U35计划”的设计人才分别来自工业设计、建筑设计、时尚设计、数字设计、服务设计以及创意管理等多个领域,背景十分多元。他们大都已跻身行业中坚或已荣获专业大奖。他们拥有出色的设计理念,让人们更直观感受到,设计对推动各类产业升级、促进跨界创新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。
为激发青年的创新创业活力,大会组织“U35”青年设计人才项目路演。路演现场,记者见到了不少富有才华的年轻人。33岁的郭圆圆,是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深海装备的技术经理。2017年她从上海交大毕业,8年里,她与团队一起为机器人铸造“深海盔甲”,推动深海作业技术从“进口”迈向“原产”。
郭园园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现场进行路演,分享自己的设计经历。
相较于陆地上的设备,海底机器人面对极端恶劣的作业环境和高昂的作业成本,对设计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。她与团队开发的深海作业机器人ROV,克服了高压强生态下的阀控、电控、密封、油压补偿等难题,实现了从部件到系统的系列化、标准化设计。
“就拿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水压来说,它相当于在一个拇指盖的大小上承受1.1吨的压力。再加上海底的高腐蚀环境、低可见度、低光照、海床的崎岖、海上的风浪流涌……我们要在保证机器人作业安全可靠的基础上,让它完成各项高难度的作业。”她介绍。
由于行业壁垒较高,承压能力、视觉定位、姿态控制等技术突破其实并非易事,但郭园园笑称,自己所做的是“蛮有意思的一个行业”。
之所以觉得“有意思”,是因为这些设计课题都是行业尚未解决的难题,也是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瓶颈。“以往这种工程的大部分领域都需要潜水员。人类最大潜水深度是饱和潜水300米,我们的设备最深可以达到6000米,可以大大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。”郭圆圆介绍,现在他们使用深海装备基本上能实现95%的国产化自制,包括软件的源代码等。
和郭圆圆的目标类似,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务助理、系副主任苏云在设计职业服装时,也要考虑特殊场景的应用难点。
苏云介绍,职业服装要实现专业化,难点其实非常多。就拿消防服来说,它对功能的要求很多元,既要能够面对危险,也要兼顾日常穿着。服装的舒适度、活动便捷度和防火功能性如何平衡,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。
“好的设计还是得从人的需求出发,这是最主要的。其次就是要结合使用场景,去理解人、服装、环境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。”他说。
从职业服装、运动服装到军工服装,苏云与团队将时尚与科技结合,在多样化的场景需求中阐释工科与艺术的交叉魅力。“服装是为人去做准备的,我们需要把舒适度转化为科学的数据,体现在服装上。”苏云说。
谈起对未来青年设计师互动交流的期待,苏云提到了“跨界创新”,这也正是“U35计划”的一大亮点。一位入选设计师说:“U35是蛮好的机会和平台。我刚在这听到很多不同行业的交叉研究,有做机器人的、有做机械的、做建筑的,‘设计’的概念比我以前所了解的更包容。我期待的是未来能有更深入的沟通,参与到上海更多样的设计需求中。”
据了解,对于入选“U35计划”的人才,上海将出台一批支持政策。如择优推荐参评国家和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项目;成为上海市青年创意人才协会会员,通过协会为入选人才提供交流合作、协同发展的平台;设计作品择优推荐参评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、“上海设计100+”全球竞赛等奖项等。
“U35”计划如同一座桥梁,连接起不同领域的智慧,让硬科技与软实力交汇,让工程逻辑与人文关怀对话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群心怀创意、脚踏实地的青年力量,将成为上海建设“设计之都”最富活力的源泉,不断拓宽未来设计的边界。
手机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